集權和極權

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10月2日)發布政策指南,明文強調凡是申請移民的共產黨員或其他極權主義政黨的黨員或與之相關的成員,都不會獲得受理。

美國移民局禁止共產黨員拿綠卡 (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網站截屏)

說這個話題的緣由昰因為這兩個詞在國語發音昰一樣的,所以最近因為美國移民局發佈不接受共殘黨和其他極權主義政黨成員移民的時候,很多 KOL 都需要特別強調昰極權,當然粵語因為兩個讀音不同所以很少會特別強調昰極權,所以因為特別強調的原因,造成這兩個詞的同一時間出現,經常也會造成混淆,但是這兩個詞本質上有沒有區別呢?哪個更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威脅更大呢?!

這裏先說說從定義上他們有什麽區別吧,集權,顧名思義,就是權力集中的意思,他的反義詞昰分權,也就是權力分散在不同人手裏的意思。極權,顧名思義昰使用權力到一個極端的表述,利用權力控制一切行為,所以反義詞應該昰自由,那極權和集權本質上有沒有關係呢?又有什麼區別呢?從字面的解釋看,集權昰描述一種權力的形態本質,而極權昰一個行使權力的表象,那極權是不是就一定等於集權呢?這就是我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了。

既然上面說了,集權昰一種本質,極權昰一種表象,所以這兩張可以昰形容同一件事,同時也能形容不同的事,那極權和集權到底真正的分別在哪呢?哪個對人類危害性更大呢?!

如果單看字面,極權這種表象的確對人類的危害最大,因為這是馬上能看見的問題,因為極權就是自由的對立面,而自由昰人類的天性,所以侵犯自由肯定昰一種最直接的危害。那一個極權社會有沒有可能走向自由社會呢?

先說一點歷史,歐洲中世紀前期曾經有另外一個名稱,叫「黑暗時代」而當年的暴君也不少,這些暴君統治的社會是不是極權社會呢?相信大家都不會否定了,但是這些暴君能不能集權呢?!這就昰一個疑問了!今天很多人都認為集權基本上等於極權,或者說他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原來曾經的歷史上,不少極權產生的社會並不能完全集權,就像中世紀前期的歐洲社會,這個時期昰從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到文藝復興之間的時期,羅馬帝國滅亡形成歐洲的大一統崩潰,所以歐洲之後就一直不存在一個可以集權的社會,但是並不阻礙歐洲產生極權獨裁者。所以極權並不一定來自集權,當然極權帶來的災難也是後人痛定思痛而想改變的動力,而當時雖然有極權,但是同樣有不同的權力,像教會勢力。所以那個時代其實並不完全的集權。

那極權昰如何走向自由的呢?!這個過程其實說一個漫長的過程,這裏其實最終來自封建社會,我之前都寫過關於「 從封建社會到價值觀形成 」有更詳細的解說,因為封建社會有類似軍閥割據,但是封建的分封同時來自國王,所以這種社會其實就是分權契約社會,但是還存在著極權暴君,但是人民還有相對自由的流動性,加上歐洲自古就有保護私產權的概念,就算被逼害的人還能有逃亡他國的可能性,而自己的資產可以保存,讓這些人有更多的資本去對抗暴君。所以最終產生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形成了一個真正現代的憲政社會,最終資本貴族取代封建貴族,形成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而資本主義社會因為生產力釋放,需要更大的市場獲利,最終形成一個高度依賴自由貿易的社會環境,而這個環境,自由就是一個社會經濟的命脈,沒有自由的社會造成社會不穩定直接影響經濟,影響資本家的利益,所以維護自由就變成社會必然的核心價值觀,這也是為什麼資本主義社會不能集權的原因,而極權更會影響資本家的利益,所以最終西方社會從一個不集權但是極權的社會走向今天的自由社會。

但是集權呢?集權能不能有自由呢?!看看歷史,西方社會因為地緣政治,集權昰一個成本非常高的社會形態,所以羅馬帝國崩潰之後,西方社會基本上不存在集權社會,而東方社會呢?就完全昰另外一個環境,因為中原一馬平川,和歐洲多山適合城邦的地形不一樣,適合小農經濟,但是城邦的防守成本低,進攻的成本高,而一馬平川的平原就無險可守,所以早期春秋戰國時代,這些部落村莊還能保護自己,但是由於冶煉技術的發展,這些村落因為易攻難守的關係,保護自己的成本越來越高,所以必須依賴更大的權力保護自己,所以最終形成秦始皇統一的大業,這也是地緣經濟形成地緣政治的結果,而中原歷代都重農輕商,形成商業活動只能小範圍經營,甚至很多經濟也昰特權形成的。像鹽商就是曾經的一個特權階級。所以這些資本的形成本身利益就是來自集權,本身就不可能制衡集權,所以集權社會在中原大陸已經存在兩千多年。

那既然極權能走向自由,集權又有沒有可能走向自由呢?!這首先要看的昰什麼令極權走向自由,其根本原因昰因為分權令極權走向自由,那問題來了,集權有沒有可能走向分權呢?!我們也不妨反觀歷史,有沒有集權社會走向分權的,曾經的集權社會,西方有共產主義和納粹,這些都最終走向崩潰而獲得自由,而不是在集權的形式產生自由,亞洲有些小國曾經也是共產主義,最終也是崩潰,而唯一的集權大國就經歷了超過兩千年的輪迴,今天還是維持著集權的狀態,而今天的極權表象也是有集權的本質維護著,所以集權昰很容易走向極權的,集權不極權昰一種運氣,就像遇見一個明君,但是明君死了,下一個誰保證還是明君呢?!所以除非明君改變社會結構,不然好運只能依賴明君的命運就不可避免,而暴君也是同樣機會率,所以可能有幾年的放鬆,也一樣很容易丟失,因為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一起,那任何制衡的權力都不存在,這種環境才昰造成極權暴君的結構性問題。

我們看看台灣,蔣介石國冥黨曾經就是一個極權,帶給台灣38年的戒嚴,而且昰一黨專政,但是台灣天然昰一個島國,資源貧乏,很多的資源需要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加上雖然獨裁的國冥黨還需要依賴資本主義維護台灣的經濟命脈,所以最終形成資本累計加上外國影響,逼使國冥黨最終放棄一黨專政,這就是資本制衡權力的狀態,因為戒嚴在開始的時候可能對發展有利,但是到資本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就不想被權力控制,而西方價值觀必須維護自由,因為自由的環境才昰資本獲利的環境,這就是為什麼資本主義社會最終都能形成自由的環境,因為就像太陽花運動,政府也不能高壓的鎮壓,因為這種高壓之後引發更大的返彈,而這時候的社會撕裂和混亂也是資本害怕的,所以最終公權力只能放軟手腳,而最後選票也讓國冥黨下台了。所以一個不能安撫人民的政權,一個不能維護自由的政權,最終在資本主義社會也是會被淘汰的。所以只有一個高度依賴貿易的社會,就不能違反資本主義的價值觀,這也是香港人可以抗爭一年多的資本和籌碼,因為你不給我自由,就別想在香港賺錢,這也是為什麼香港人不惜攬炒,不惜玉石俱焚的態度來抗爭,因為香港的價值對香港人來說,比起對於共殘黨的利益小得多,這個我在「 為什麼攬炒? 」也說過。因為香港在之前昰支那總出口的14%,而美國昰19%所以香港加上美國就佔了支那總出口量的33%,而支那就是利用香港的關稅優惠出口換取美元,沒有了美國和香港,那些出口沒有優惠的廉價產品基本上就沒什麽競爭能力了,那直接影響了大陸1/3的外匯,所以香港人才不惜攬炒去抗爭,因為就是最終戒嚴,也一樣昰這些利益集團損失最大,結果總加速師還給香港來個國安法,真是嫌香港死得不夠快,結果今天看來,不止沒了1/3的外匯,甚至可能全部的進口外匯都沒了,而且連芯片都沒了,還有可能連美元結算都沒有了,真是求仁得仁吖!看來支那為了香港的死亡付出的代價真是太慘烈了,這點上,香港人一年抗爭的犧牲總算沒浪費!

所以現在到了一個三岔口,要不就是制度崩潰,要不就昰閉關鎖國,因為集權走到極權的時候,要維護集權就只能閉關鎖國,因為任何依賴外國的經濟貿易都直接影響自己的權力,成為外國的打擊對象,所以這時候就是一種博弈的開始,外部有壓力,包括禁運和封鎖,因為一個自由的貿易世界昰不可能和一個不對等的經濟體維持貿易的,因為貿易需要的就是對等和自由這種核心價值,沒有自由貿易,沒有對等貿易昰會直接損害西方貿易經濟社會的。關於「 不對等的經濟體的危害」我也寫過一篇短文。因為今天的支那昰「 國家資本主義」而西方昰自由貿易的資本主義,所以這裏讓一個國家為單位參與資本主義世界的競爭本身就是一種不對等,那最終就是這個國家資本主義崩潰成真正的資本主義遵守資本主義的遊戲秩序,或者昰打回原形,所以最終還是集權能不能崩潰最終走向分權的狀態,不能,就閉關鎖國,能,就走向資本主義,而只有資本主義才能釋放「 個人的自由 」。那作為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支那累計的資本何去何從呢?!這就是支爆的炸藥,能不能爆起來,也是看加速師加速夠不夠快了,因為閉關鎖國必須消化這些資本,而這些存在的資本本身就是對權力的一種危害,那權力勝利還是資本勝利,就看天意了。

所以總得來說,在我來看,集權比起極權的危害大得多,因為極權只是表象,而這種形態如果環境還是分權的狀態,那極權並不能維持長久,而最終還是會走向自由,而集權就是結構性問題,產生極權暴君昰必然現象,所以最終還昰改變集權的結構才昰最重要的,因為沒有集權的土壤,極權也很難生存。今天支那的問題最終原因昰因為集權而不是來自極權,所以就算相對溫和的胡溫時代,也只是曇花一現,只要外部有壓力,這些溫和的狀態都昰經不起考驗的,因為極權大部分昰來自權力不受制衡,而集權本身就是這種結構性沒有制衡的狀態,所以首先需要一個有互相制衡的環境才有利於壓制極權,保護自由。

伸延閱讀「為什麼香港獨立才是唯一出路?

如果把蔣公和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斯大林比,誰的立場相對偏右?

如果把蔣公和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斯大林比,誰的立場相對偏右?

這個問題比較有趣,因為是比較幾個同盟國的領袖的政治立場,可以完全撇除極右的希特勒來討論,可以拿出來說幾句。

首先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斯大林都是西方社會的人,先比較一下他們吧,這裏除了丘吉爾屬於右派,其他都是左派,為什麼丘吉爾屬於右派呢?當然是來自傳統英國的思維,保護英國和平安全是需要維持歐洲大陸的勢力平衡,而這是傳統英國的價值觀,所以丘吉爾在歐洲大陸勢力失衡的時候,德國坐大的時候,義不反顧幫助法國就正正體現了丘吉爾的立場價值觀了,而他的前任張伯倫反而是左派思維,因為綏靖政策並不代表一定保守,而綏靖政策如果破壞了歐洲大陸勢力平衡為了追求和平,其實本質上屬於偏左,因為屬於結果正義破壞程序正義,程序正義的一個核心價值就是維持平衡,打破平衡其實已經違反程序正義了。當然這種左派思維比較隱性,不容易清晰分辨。而其他幾個人羅斯福戴高樂斯大林都是左派就沒什麽懸念了。

那回頭看看蔣光頭,要說蔣光頭,首先要從中原文化說起,首先,整體中原文化主流價值觀都是屬於左派思維,那有沒有右派呢?當然有,古代老子的小國寡民、無為而治、天人合一其實就是右派思維,因為遵循自然法則,遵循程序正義,追求平衡,但是這種思維自從冶煉技術發展之後就很難成為主流價值觀了,因為小國寡民需要有能力保護自己,而這些保護在原始社會更容易實現,而冶煉技術發展,造成冷兵器發展,保護自己的成本越來越高,尤其是一馬平川的中原地區,所以保護自己慢慢變成需要依賴更大的勢力,這種失去平衡的環境當然讓老子這種思維很難成為統治者的認可價值觀,所以只能越來越邊緣化了,追求平衡的只能在深山老林,因為這種環境才能有天然條件保護自己,而歐洲大陸因為山多平原少,所以更容易形成這種小國寡民的社會,也就是歐洲的城邦社會了,因為保護自己的成本低,大一統的成本太高,所以歐洲大陸普遍性沒有大一統思維,所以思想更取向自由,因為小國寡民,政府權力肯定小,而且加上周圍的其他國家互相制衡競爭,人民流動性大,所以為了維持自己的生產力,國家互相競爭產生良性競爭比較多,最後形成良性發展,同時這種環境也是政治試煉場,各種政治環境互相競爭,優劣很容易看見。

歷史環境說完了,說說現代史吧,當時的社會環境,有沒有保守右派呢?當然有,當年陳炯明就是典型的右派思維,陳炯明支持聯省自治,符合當時軍閥割據的環境,從自發環境發展到自發秩序,符合當時客觀環境,更符合程序正義,那孫大炮蔣光頭呢?北伐肯定是左派思維,因為當時民國北洋政府還是憲政框架,為什麼不從憲政程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呢?如果推翻可以解決問題,當年英國貴族就不會和國王簽署大憲章了,直接推翻不就行了,這就是為什麽不去追求平衡,只為了自己利益不擇手段破壞平衡的表現了,英國傳統價值觀有封建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契約分封文化,而這種文化在小農經濟的支那就肯定不存在,這也是為什麼陳炯明的聯省自治最終被孫大炮的大一統思維消滅,因為普遍性大多數人不相信聯省自治而相信大一統,這也是價值觀決定行為。

這裏再補充一下,日本的歷史社會結構其實和英國傳統的封建社會其實非常類似,所以日本的社會結構形成的價值觀,也有契約分封的歷史,所以深層價值觀也存在契約精神,雖然歷史上不是傳統的商業社會,但是這種契約精神在日本脫亞入歐就看見明顯優勢了,因為這種價值觀讓日本更容易進入西方社會的信用金融系統,拿一個典型案例說說,日本當年日露戰爭打俄國可是借了不少錢,日本的借款是到1986年才還清吖!而大清的發債,民國政府的發債,有沒有還呢?今天承認嗎?所以日本也有契約精神是不容置疑的,反而支那的價值觀不存在契約精神,才是讓支那百年災難的最大原因。當然,契約精神本身就是程序正義,違反程序正義追求結果正義的大一統肯定是結果正義的左派思維。

那最後說回蔣光頭,其實從蔣光頭一系列作為,不難看出蔣光頭的左派思維,追求結果正義,罔顧程序正義,從支持北伐破壞憲政,到宣揚民族主義不平等條約和日本開戰破壞大清和日本的合法契約,作為一個統治者,整個大方向都是違反程序正義的,那會做出文夕大火和花園口事件就不出奇了,這些不僅需要結合當時的環境,更需要結合蔣光頭的價值觀,當環境需要認輸而不認輸,而選擇不擇手段違背人性爭取勝利的時候,這種思維已經超越程序正義了,因為就算當時的具體環境也沒有對等的事件,只是蔣光頭不想輸而已,而汪精衛政府已經是非常好的一種示範,證明日中但是完全可以和睦相處的,而從1938年開始的到太平洋戰爭之前的三次日本和蔣光頭的和談來看,日本一直沒有佔領支那全境的野心,甚至可以答應退回七七事變之前的地區這種條件,而就是因為蔣光頭不想下台而告吹,這明擺著是因為個人權力慾而罔顧人民的生靈塗炭,這也違反了程序正義,把自己利益看重在人民之上,最後丟了江山也是罪有應得的!

所以我的結論是,蔣光頭肯定是左派,不算極左也是左,所以我一直都說國共一家親,打仗也是為了爭奪家産,沒有什麼正義性。因為真正的右派,例如陳炯明和汪精衛都被消滅了,而左和極左當然極左勝利,因為追求政治正確上面,越左約正確,因為 Left Is Right & Right Is Wrong!